数码印花网,免费分享专业的数码印花面料产品、资讯、知识、供应商、生产厂家等等

数码印花网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数码印花资讯

数码印花资讯

化纤2022:国产碳纤维凛冬已过

数码印花网2023-03-11 14:59:48数码印花资讯211来源:数码印花

  国产碳纤维行业经历了漫长的寒冬,却在全球新冠疫情发生以来的这3年,猝不及防地迎来阳春。

  2022年,在纺织下游市场需求不振、整体化纤市场行情严峻、价格全年多处于低位运行、行业开工率明显不足、企业盈利压力重重的背景下,国产碳纤维继续上演了一枝独秀的“剧情”。

  虽然,部分碳纤维企业上半年一度短暂停产,多地物流不畅也断断续续影响了多家企业发货,大丝束今年的价格在去年高位运行的基础上出现一定下滑,但是,在火热的行情面前,这些小波折显得不值一提。

  这一年,生产线基本满负荷运行、产品产销两旺甚至供不应求、企业普遍赚得“盆满钵满”、多个新项目争分夺秒赶工期……

  这便是国产碳纤维行业运行的“主旋律”。

  小丝束稳定供应重大领域

  航空航天历来是碳纤维优势应用领域,所用产品为小丝束。向航空航天领域的大客户定向供应的订单,是我国碳纤维产业每年能够保持稳定运行的“压舱石”和“稳定器”。

  威海光威复合材料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光威复材”)是我国的国防军工用碳纤维的主力供应商。去年年底,光威复材签署了总额为20.98亿元、为期10个季度的定型纤维销售合同,合同期为2022年1月至2024年6月底。光威复材董秘王颖超介绍,定型纤维销售合同一直是公司收入的主要来源之一。公司今年开始执行该合同,前三个季度的合同执行率合计为32.25%。

  今年前三季度,光威复材实现营业收入约19.4亿元,同比下降1.17%;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约为7.5亿元,同比增长21.36%。

  “年内,新冠疫情导致公司5个业务板块停产半个多月;公司向北京和上海的发货受到影响,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公司的收入和利润。”王颖超说。

  这两年,航空应用市场的定型纤维产品价格有所下降。中信建投证券股份有限公司军工和新材料板块首席分析师黎韬扬表示,光威复材与主力型号装备所配套的碳纤维材料自批量化生产以来,2021年出现次降价,正在执行的周期为两年半的合同中,产品再次降价。“随着我国多个型号装备产品进入量产阶段,批产配套材料降价是一种趋势。”

  “在保证定型纤维供应之外,公司系列高性能纤维的应用空间不断拓展,业务规模不断扩大。从去年开始,T800H级、M40J/M55J级、T700S/T800S级等多款碳纤维产品成为公司新增利润的主要来源。”王颖超进一步介绍,“今年,公司一款高性能碳纤维还通过了装机评审,使公司在现有批量交付应用的传统定型纤维基础上,又新增了一款配套某重要机型航空装备的定型纤维,后续其供应会逐步放量。公司已成为我国现有重要航空装备用碳纤维全系列的供应商。”

  “产品和业务不断多元化,同时,持续性的高研发投入以及业务的梯次培育和发展,都是公司业绩稳健发展的坚实基础。”王颖超说。

  中简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简科技”)是我国航空航天领域ZT7系列碳纤维产品的批量、稳定供应商。今年3月,中简科技签署了重大销售合同,合同金额为21.69亿元,合同执行期从2022年开始至2023年。同时,今年年初,其千吨生产线的产能正式释放。

  订单金额的激增和新生产线产能释放,使中简科技今年的碳纤维销量大增。前三季度,该公司的营收为5.19亿元,同比增长72.8%;归属净利润为3.2亿元,同比增长120.84%。“公司碳纤维一直紧跟关键型号的放量周期,今年有明显体现。”中简科技董秘李剑锋说。

  对于国产碳纤维目前在航空航天领域整体的应用情况,光威复材总经理王文义指出:“国产碳纤维目前主要应用在风电叶片和体育休闲领域,两个领域的合计用量约占年度总用量的70%;在航空航天领域的用量占比只有3%。对比来看,发达国家的碳纤维在航空航天领域的应用占比要高得多。接下来,国产碳纤维在航空航天领域的应用空间仍然巨大。因此,大家要一起努力,把这两块市场的‘蛋糕’进一步做大,光威也会继续牢牢抓住这两个重点高端应用市场。”

  小丝束高端民用市场供不应求

  今年,T700、T800等高端小丝束碳纤维在民用领域供不应求。

  “碳纤维行业今年有一个突出现象,新进入的企业多,新增产能多。大家会担心,当这些新产能陆续投产后,总产能是不是又多了?其实,得具体情况具体分析。”一名不愿意透露姓名的业内人士表示,“从产品角度看,今年T700及以上型号产品的竞争压力较小,因为这类产品的技术门槛比较高,难以实现简单、快速复制。而新投资的项目主要是扩张大丝束产能,产能可以较快、大规模地复制。从价格方面看,T700、T800等高性能碳纤维今年的价格比较稳定,基本处在220元/公斤至240元/公斤的区间。”

  中复神鹰碳纤维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复神鹰”)的产品目前以T700级、T800级为主。今年,中复神鹰碳纤维西宁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西宁项目”)产能稳步释放,规模效应加速凸显,带动其产品产销量整体大幅增长。前三季度,中复神鹰实现营业收入14.52亿元,同比增长106.12%;归属净利润为4.24亿元,同比增长112.09%。

  过去几年,尤其是在西宁项目投产前,中复神鹰的碳纤维处于严重的供不应求状态。“曾有朋友给我打电话,说有人找他帮忙要买几吨碳纤维,但那也没办法,公司确实没货。”中复神鹰董秘金亮介绍,“西宁项目投产以来,公司碳纤维供应紧张的情况得到一定缓解。即便如此,今年公司的碳纤维整体仍处于即产即卖的状态。”

  中复神鹰连云港基地的碳纤维年产能约为3500吨,今年一直处于满产满销状态;西宁项目一期高性能碳纤维年产能为1万吨,今年也基本处于满产状态。“西宁项目自去年投产以来,一部分生产线生产12K产品,另一部分生产线生产24K产品,截至今年11月底已累计生产、供应碳纤维8000多吨。”金亮介绍。

  因为新冠疫情,连云港今年有一段时间实行临时静态管理。十几天里,中复神鹰全厂实行封闭管理、闭环生产。同时,从9月开始至11月,西宁的物流多少也受到影响。“货车虽然可以正常进出,但是出现相对滞后的情况。作为应对,西宁项目的原材料备货和成品库存进行了一些适当调整。正常情况下,公司的原料库存为30天-40天,但下半年调整为60天以上。”金亮说。

  在价格方面,中复神鹰系列碳纤维今年价格稳定。金亮说:“公司建立了客户管理体系,面对不同类型的客户,实际供货价格会有一些细微差别,比如合作时间长、采购批量大的战略型客户在价格方面会有一点优势。但不管是哪类客户,我们的产品价格都相对稳定,每个型号的产品都有内部管理系统设定的低出货价格。”

  值得注意的是,中复神鹰的多元化、个性化小丝束产品今年也供不应求。

  金亮介绍,今年公司对连云港基地的产能做了一些调整。依据下游需求,公司把一条原本生产12K产品的生产线进行转产,变为生产更小丝束的产品。由于丝束不同,转产后,这条线整体的产量下降了不少,但是产品毛利率高出不少,对利润的贡献更大。“其实,去年公司已经有两条小线生产更小丝束的产品。我们发现,市场实际需求大于当时的产能,产品供不应求,所以今年就决定转产一条生产线。今年全年,更小丝束产品的产量相比去年预计会翻倍,这些产品在下游主要用于生产一些功能性产品,比如电子产品、汽车内饰等。”

  金亮进一步解释:“西宁项目没投产时,公司连云港基地必须保证满足战略性、前瞻性布局的生产需求,核心思路是保市场、保供应量,一些小批量、多元化的需求便难以满足。而西宁项目投产后,这一局面发生了改变。西宁项目自投产以来,始终按照大规模、量产思路生产几个核心品种,比如12K、24K的T700和T800产品。在此基础上,公司今年在连云港基地开拓思路,更多地在小丝束、多品种、高毛利碳纤维产品上做文章,其中,更小丝束的产品有好多种;还生产了更多的、更高性能的产品,比如M系列。现在,不管下游客户需要哪种小丝束产品,我们都能生产。目前,航空航天、压力容器、碳/碳复材、体育休闲、交通建设、风电等碳纤维所能应用到的领域,我们的产品基本都覆盖了。”

  光威复材的T700S、T800S等高性能产品今年也供不应求,其民用应用领域包括压力容器、建筑补强、气瓶、光伏热电厂等。记者了解到,光威复材包头项目的产品今年依据市场情况进行了调整,一期项目投产后,将主要生产12K、24K的T700S、T800S和T1000。

  王文义表示:“我们供给这些领域的产品一直供不应求,根据目前的客户意向,即便算上包头项目一期投产后的4000吨产能,还是不够用。”

  大丝束产销两旺但有所降温

  “回想去年,国产大丝束碳纤维‘一丝难求’。就算是采购量大,或者是有战略合作的客户,也经常从生产厂家拿不到货,而且厂家的报价时时在涨。由于实际采购价比约定价涨了不少,有些企业去年全年的原材料成本增加了很多。”一名业内人士感慨道。

  今年,大丝束碳纤维市场依然处于产销两旺状态,生产企业依然赚得“盆满钵满”。

  吉林碳谷碳纤维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吉林碳谷”)前三季度实现营业收入15.19亿元,同比增长110.01%;归属净利润为4.84亿元,同比增长170.1%。去年全年,其主营业务营收为12.09亿元,同比增长104.14%;归属净利润为3.15亿元,同比增长126.09%。而2020年,其净利润还在亏损中,亏损3004.77万元。

  吉林碳谷表示,今年公司的产品在工业用和民用市场的应用拓宽,原丝销售增加。随着大丝束新产品逐渐完成定型,新老产品的品质不断提升,公司主要产品产销两旺,平均销售价格同比上涨,支撑净利润增长。

  这种产销两旺的行情,核心驱动力仍然来自风电叶片市场的需求支撑。24K、25K、48K等大丝束碳纤维目前的应用领域主要是风电碳梁。

  位于江苏苏州的澳盛复合材料科技有限公司主营碳纤维风电拉挤板,是碳纤维应用“大户”。澳盛科技总经理许文前向记者介绍,2021年公司的碳纤维用量为1万多吨,今年的用量大约是12000吨。

  不过,值得注意的是,在产销依然两旺的大行情下,今年大丝束市场有所降温。

  从供求关系看,以吉林化纤集团为代表,国内一批新增产能快速释放,市场供给大量增加,使去年那种严重的供不应求的局面得到很大缓解。来自吉林化纤集团的数据显示,今年年初至12月中旬,该集团新投产了4条原丝线、6条碳化线,到明年年初预计还将有2条原丝线、2条碳化线陆续建成投产,从而使其原丝年产能达到16万吨、碳丝年产能达到4.9万吨。

  “今年,国内大丝束产能快速扩张,国内市场供应还算充足。”许文前说。

  由于供求关系发生变化,从年初至年尾,大丝束的价格呈现出下跌趋势。截至今年11月中旬,我国大丝束碳纤维的均价为129元/公斤,较年初下降约12%。

  “年尾两个月,大丝束的价格降到了105元/公斤-115元公斤的区间;12月中旬,大丝束的报价甚至降到了100元/公斤。”一名业内人士说。

  还值得注意的是,一边是我国大丝束产能快速扩张,另一边是下游用户依然部分使用进口产品。而且,进口大丝束产品的价格今年也出现下跌态势。

  “公司今年的碳纤维总用量中,国产和进口产品大约各占一半,我们主要进口48K、50K产品。进口大丝束的价格跟国产的价格差不多。”许文前表示,“我们这么做,是要分散原材料采购风险。”

  此外,由于碳纤维价格整体仍然偏高,一些下游用户为了降低成本,部分采用玻璃纤维作为替代,这也成为大丝束市场降温的一个原因。

  “考虑到碳纤维价格较高,我们今年用了大约15万吨的玻璃纤维,也是用拉挤工艺生产风电大梁,这部分风电大梁主要是卖给国内客户。”许文前说。

  “玻璃纤维凭借价格优势,也在占领一部分市场。一些复合材料企业正在研发用碳纤维与玻璃纤维混编热固、热塑型拉挤工艺生产风电大梁。相比碳梁,混编工艺在成本上有一定优势,会对碳纤维市场形成一定竞争。”上述业内人士说。

  “我国大丝束碳纤维市场‘拼价格’的局面,或许已经开始了。”一名碳纤维行业资深从业者对记者说。

AAA阻燃面料网NHGMKJLOI87

发表评论

评论列表(0人评论 , 211人围观)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