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顾2022 奋进2023 | 林云峰:针织企业要练好内功提振产业经济
2022年以来,受到复杂严峻的国内外形势及多重超预期因素影响,我国针织行业产销增速总体呈放缓趋势,企业盈利压力较为突出,行业承压前行。
针织产业智能、绿色
和集约式发展特色显著
虽然企业发展受到了各种制约,但企业创新和求变的步伐却没有停歇,过去一年,针织产业发展也因此呈现出新的特征和趋势。
数字技术加快应用,行业智能化进程提速。随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尤其是面临疫情对线下实体渠道造成的严重冲击,劳动力成本的快速上升,消费者消费行为的变化,企业对数字化的认知和实施意愿明显提升。企业围绕装备工艺智能化与生产运营管理智能化两条主线齐头并进,交叉融合,涌现出一大批数字化车间、智能工厂标杆企业和产业大脑数字化公共服务平台,并初步形成线上线下全渠道融合发展的营销新格局。
绿色发展成效显著,节水增效、节能减碳等方面取得积极进展。国家“双碳战略”加速推进,绿色可持续发展逐渐成为行业共识。企业为更好适应消费市场的变化,加速了绿色技术与产品的研发,提升绿色产品供给能力,推动产品全生命周期的绿色转型。一大批绿色环保的新装备、新材料、新技术、新工艺取得突破。以中国针织工业协会发布的2022/2023针织产品流行趋势为例,共有77家申报了351个样品,其中,申请的绿色可持续面料样品企业数占比超过80%,绿色可持续产品数量占比高达66%。
产业集群规上企业的规模和质量明显提升,集约化、专业化、品牌化加快。据不完全统计,截至2021年底,中国针织行业有中国纺联授牌的产业集群35个,共有企业约5.5万户,主营业务收入同比增长17.5%,集群规上企业数量占比6.4%,但主营业务收入占比达65.5%,出口交货值占比达69.1%。随着各产业集群地深入实施“三品”战略,大力扶持设计研发、文化创意产业,推动产业由加工制造向时尚化、品牌化发展,初步形成制造品牌、区域品牌、消费品牌协同发展的时尚体系。
中针协开展多元业务
助推产业发展再上新阶
面对复杂严峻的国内外形势,中国针织工业协会始终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围绕“科技、时尚、绿色”多措并举,提振行业信心,推动行业高质量发展。
一是加强行业调研、细分产业分析和行业发展形势研判,及时为政府、行业提供参考,为企业争取政策支持;
二是强化时尚研究,研究发布2023中国针织纱线流行趋势、中国针织产品流行趋势、中国袜品流行趋势、开启第八届“濮院杯”PH Value中国针织设计师大赛,引领针织行业时尚发展;
三是推进标准建设,制定《超临界二氧化碳无水染色针织服装》等9项团体标准,助力行业可持续发展;
四是强化科技创新支撑能力,推进中国针织产品创新研发联盟,建立创新协同机制,推进上下游学术交流和产业化服务。推动完成粘胶长丝针织产品多轮产品开发、开展Sorona®在经编领域应用调研、针织物染整加工过程碳排放分析及碳减排研究等。
五是组织开展全国纺织行业“日发杯”纬编工职业技能竞赛、第三届“大唐杯”国际袜业机械装备大赛,加强行业高素质技能人才队伍建设;
六是克服疫情压力,召开中国针织工业协会七届四次/五次常务理事扩大会,主办首届“中国·潮汕国际纺织服装博览会”、第三届海宁袜交会,畅通市场渠道,提振行业信心。
二十大为针织行业巩固产业优势提供指引
党的二十大开启了中国式现代化的新篇章,为中国针织工业未来发展提供了根本遵循。二十大报告提出,要坚持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把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机结合起来。这为针织行业巩固优势产业领先地位、深度融入双循环发展新格局提供了方针指引。
一方面,受世纪疫情和国际地缘政治冲突影响,全球供应链正在发生深刻调整与重构,从全球布局到区域布局,围绕区域协定的产业转移成为供应链调整的重要方向。另一方面,我国人均GDP达1.25万美元,步入中等收入国家的前列,中等收入群体近4亿人,我国内需消费已进入提质升级阶段。从外部形势到内生动力都要求我国针织行业加强科技创新,加快向全球价值链中高端跃升。我们要深入实施“三品”战略,“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通过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动行业高质量发展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对美好生活的需求。同时,要围绕“一带一路”、RCEP进行生产力国际化布局和择机开展对海外研发机构、国际品牌并购,充分利用国内国外两个市场、两种资源,以保持行业的全球领先优势。
展望2023年,在疫情防控政策调整的情况下,经济短期会受到疫情冲击,但随着疫情拐点出现,国家各项稳增长政策的实施,尤其是《扩大内需战略规划纲要(2022-2035年)》的出台,下半年经济有望快速反弹;海外市场方面,IMF将2023年全球经济增速预测值从2.9%下调至2.7%,预计全球消费能力和意愿正在受到冲击。综合以上因素,2023年,针织行业国内市场有望迎来较快增长,出口则受外部需求收缩和高基数效应,面临下行压力。企业需要聚焦主业,重视现金流,保持财务健康,做好应对上半年疫情冲击带来的风险。同时,企业要加大科技创新力度,提高产品附加值,加快数字化技术的应用,降本增效,提高快速反应能力和自身竞争力,抓住扩大内需战略政策机遇。
AAANHJJGHSFW
发表评论